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他智商再高,也躲不过这场残酷内卷

[复制链接]
查看103401 | 回复0 | 2022-3-13 16:42:1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相逢时节》一个育儿片段看得飘窒息。
夫妻俩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。
丈夫指责妻子给孩子立规矩是压抑天性。
妻子批评丈夫丧偶式育儿,没资格指手画脚。
吵得谁也不低头,引得众人侧目。
最后,孩子低下了头……
够真实了。
这场戏,没在自己的父母间上演过,想必也看别人的父母演过。
但今天,飘不想聊鸡毛蒜皮的家庭伦理剧。
而是从这一幕想到的,孩子的教育。
正好,飘前几天看的一部记录片里就有映照。
片子花了8年时间,记录下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经历,留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生长过程,片名就叫《真实生长》。
他们有非典型反叛学霸,有不走寻常路的文艺女生,还有一心向学的乖乖女。
他们的经历,就像一个成长观察范本,或许可以借此思考,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
纪录片第一幕,是烈日下的军训。
老师们在台上演讲,希望通过军训,增强学生规则意识,教导他们学会服从。
白天军训完,晚上的讲话也不少。
老师的讲话主题仍是,培养规则意识。

仅凭这几幕,你以为是为了勾勒高中校园乏味的生活轮廓?
不。
下一秒,这些秩序就被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周子其打破。
讲话的老师刚走下台,就被周子其一伙人堵住,"被迫"开始了一番"公共意识与人性"的讨论。
洛克、法国大革命一系列名词从周子其嘴里吐出。

他捡起例子就用,借着老师在台上讲的擦汗话题,探讨公共意志与个人意志,哪个更重要。
让屏幕前的飘,着实见识到什么叫逻辑缜密。
最后,老师只得以"锻炼意志"为论点堵住了他的嘴,并以教官整队为借口,叫他赶快回去。

你以为周子其的反叛只在这儿?
不止。
他还曾写过两封信给校长,一封关于军训改革,一封关于恋爱。
他的"上书"效果也显著——
高中军训时间减少两天,初中军训被取消。
关于恋爱,他说,闲时翻学生管理手册,看到里面关于早恋的惩罚规定,并不认同。
他认为不同老师对早恋有不同看法,自由裁量度太大,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。
反对理由明为"自由裁量度过大",实为对学校禁止恋爱的不满。
他的大胆之处在于,不认同不只停留在私下腹诽,而是坦坦荡荡提出来,还能让规定适度调整改变。
除了对学校制度零散的"反抗",他还是北京十一中学"学生内阁"的成员。
学生内阁是一个由学生创办的社团,致力于争取学生权益。
他们会设计调查问卷,征求学生关于手机使用和仔细管理的意见,向学校反映,从而替学生争取更多权益。
而学生内阁最早的口号,就出自周子其之手:一切权力如果不经过征询,都是妄言。
有这样一个社团存在,可见,像周子其这类具备争取自由意志和思辨力的学生,在十一中是被允许,甚至鼓励的。
十一中校长认为,这是学生给他们的挑战,对于学生的上书,他虚心接受。
老师们也为他们感到骄傲,甚至自豪地说,这群学生能改变食堂价格。
周子其的反叛精神,除了对抗束缚与规则,还贯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。
他在学生内阁里不管事,享受的反而是,整合资料时加入自己看法的过程。
他平时学习的书籍是《中国史纲要》《剑桥中国晚清史》。
飘不愿意将周子其的逆反,视为不应有的行为,也不愿意以单一的好坏去评价,为他们贴上"熊孩子""刁民"等贬义标签。
听话的孩子不一定代表好,叛逆的学生更不一定代表坏。
因为,不服从本就是一种保持独立思考,反世俗偏见的态度和精神。
从另一角度看,争取自由往往需要把握分寸,太过自由容易自我放任和懈怠。
学校有周子其这些反叛因子,也有一些将心思放在学业上的乖学生。
对于这些学生来说,自由却不代表轻松。
另一位主人公李文婷,便有着自我管理的自觉。
当李文婷被问及知不知道学生内阁时,她先是一愣,听清后,摇头回答不知道。

当访问者详细介绍了这个组织的一些行为,问她怎么看?
她说,学生内阁的所为毫无意义,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,应该去适应,而不是去挑刺。
她用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词——挑刺。
可见,她的性格是十分乖顺的,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完全服从。
她认为学生本就该听从学校的安排,对学习以外的其他事她确实不甚关心。
为了读北京的高中,她必须初三就转到北京的中学。
考入高中后,在学业上也力有不逮。
对于她来说,十一中学的自由,反而给了她更大的压力,因为课业竞争压着你前进,跟不上进度一样会焦虑。
李文婷性格腼腆拘谨。
同样被问及恋爱的话题,周子其就大大咧咧,坦言朋友们认为自己单身是因为不注重个人卫生,桌面凌乱。
李文婷则十分害羞,希望话题早点结束。
不学习的时候,想得最多的是考哪所学校。
跳起舞来,动作也十分拘束。

来自小县城的她,突然升入高中,学业跟不上,容易自卑,更没有关心其它的余力闲心。
被问及高中生活怎么让自己开心,她的回答是,没有考虑过这一类问题,只要能上完高中就可以了。
甚至被采访的工作人员询问:不快乐理当如此吗?
她也只是笑着点头肯定。
如果在现实中找参照的话,周子其大概是读书时代,班上那个不按常理出牌、脑子灵光的学霸。
李文婷代表的,则是囿于学业的乖学生。
一心想着学习,没有太多想法,固守着学生身份,完成着外界公认的,学生该做的事。
抛开十一中学令人艳羡的鼓励思辨的教育模式不谈。
在高考这条公正又残酷的通道上,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李文婷。
看似有认真学习的清晰目标,实则整日为成绩和未来迷茫,迷茫到最后,都来不及迷茫。
埋在成绩堆里,担心自己跟不上进度,为了分数熬无数个夜,都不曾意识到校规上有禁止恋爱的条文。
普通如我们,埋头苦干、努力上进,是进入高考这条上升通道的唯一技巧,除此之外别无选择。
人是被挤压长大的,自由是相对的。
在某种程度上,束缚更是不可或缺。
如此矛盾,又必须面对。
有一种"吃苦"的内核在其中,如孟子所言:"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……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"
天降大任可能有些夸张,但肩负自己的人生,又何尝不是一种大任。
相较周子其、李文婷,一位代表活出自我的反叛者,一位代表一心向学的普通我们。
第三位主人公陈楚乔,反而更像长大后,尝试探寻未来的自己。
陈楚乔,不是李文婷式的乖巧听话,也不属于周子其那样的反叛型。
她有想法,对生活有态度,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。
同样被问到对于学生内阁的看法,她认为这个组织很得人心,但自己却不会加入,因为浪费时间,需要承担责任。
她思想深刻,注重对自身的实现和把握。
陈楚乔原本是理科班,后转入国际班。
她一直在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——
玩乐队。
写小说。
拍微电影。
但尝试只是开始,事情越做便越会发现,想要做成一件事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。
陈楚乔和同学一起筹备拍电影,刚开始只有一个初步想法,准备服装道具,资金由团队里的每个人分摊。
后来,设计思路越丰富,预算越来越大,团队承担不了,便想着向外争取资金帮助。
向校长寻求帮助时,校长直接拒绝给予他们资金支持,希望他们能从筹集资金中获得锻炼。
他们向项目评估会咨询,是否降低拍摄成本,申请成功的概率会更大。
这点不确定,不仅是对投资者是否帮助的不确定,还有对作品的底气不足。
因为他们知道,很少有人为别人的试错机会买单。
评估人员却从专业的角度考量,告诉他们相比资金,影片质量更重要。
在这过程中,他们发现,尝试,不仅是磨练能力,面对不确定和否定,还要学会寻求支持帮助。
而期间一旦碰壁,便要懂得在妥协和坚持中进行取舍。
陈楚乔们的这些试探,正如我们大学时代为自己的所想试错。
这个时候,我们已走过李文婷埋头苦读的阶段,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,以及生活的方式,开始了步入社会前的训练。
这个阶段不确定因素更多,学会的东西也更多。
比如,要学会像个成年人一样,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。
再如,将更清晰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渺茫的希望。
幼时的我们,或许也曾有过昂扬的心志和埋头苦干的时刻。
可以坦然说出,"为万世开太平"的理想信念,有专属于学生时代的"大言不惭"。
但,触碰到自身能力边界的那天,便会认识到"现实"这个凭人力不能撼动的客观存在,意识到彼时说的不过是空话。
哪怕是在十一中学,这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足够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下,里面的学生也会有很现实的迷茫。
周子其这类活得肆意的学霸,一样要面临高考选科的问题。
父母对他的期待是学金融,在银行上班。
他也在自己的能力上纠结、思考,是听从父母的安排,还是争取学自己想学的专业。
再好的教育资源,也只是给你平台成长。
落到每个个体上,仍是由自己去探索。
十一中学有一门鲁迅主题课,锻炼思维触觉,培养敏锐思考的能力,增强对事件的敏感度,陈楚乔认为受益匪浅。
而她对自己的未来,也不甚明晰,仍会迷茫困惑。
从这三个孩子身上,可以发现,在求学过程中,我们逐渐具备了学习思考能力,搭建了知识体系。
但即使会的知识再多,面对不足和困惑,依旧无解。
在人生的一些分岔路,关于人生、关于成长、关于未来,都没有所谓最正确的答案。
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面对、去解答,去一步一步踏出来。
因为,教育教给你知识,教会你思考,可它不教人成长,也给不了你答案。
若将人生比喻成栽种,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土。
长成树或草,由你自己选择。
土壤或许不够肥沃,但沙漠里也能有绿洲。
人生如何,由你选择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